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旅游攻略

2025澧州遗珍:现存八大古迹深度导览

2025-08-22人已围观

2025澧州遗珍:现存八大古迹深度导览

适用群体:历史爱好者(35-65岁)、文旅从业者、研学旅行团体

明月池:诗魂湮灭的千年坐标

唐代诗人李群玉曾在此吟诗挥墨,明嘉靖《澧州志》明确记载其位置“在遇仙楼右”。池形如新月,池底倒映月影的奇观,即便阴晦天仍清晰可见。清代廓然子诗中描绘“玉鉴尚留清夜影”,印证其水光潋滟之景。如今地表虽无池痕,但李群玉《静夜相思》“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的意境,仍为澧州文脉象征。

遇仙楼:南宋木构的时空密码

始建于1165-1173年,三层八角木楼【高20米,底径14.17米】,24根圆柱撑起雕龙画凤的梁枋。名称三重渊源:

神话线:宋太守乔逊遇吕洞宾建楼

地理线:登楼见澧水如带,借楚辞“遗余佩兮澧浦”得名澧浦楼

文运线:清代迁建奎星阁于此,取“奎星主文章”之意

1912-1952年历次改制为女师、曲艺馆,现存结构为清代遗存,2015年修复后开放游览。

仙眠洲:双星交汇的传奇沙洲

吕洞宾醉眠驱蚊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吕仙,醉卧此洲驱尽蚊虫,今夏夜仍无蚊扰。

李群玉水竹隐居

唐代诗人李群玉18岁筑“水竹居”于此,赋《仙明洲口号》记录“二年此处寻佳句”的创作生涯。现存对联“同屈灵均抑郁悲伤而死”道尽才子悲情,其故居遗址今为街道纵横的居民区。

八角井:立春测时的科学奇观

明代即列内八景,井台八边形设计暗合八卦【井深20米,口径1.2米】。核心功能见于《澧州志》:

立春日投鹅毛入井,毛随春气上升,谚云“常德更鼓澧州春”

此现象曾为澧州迎春礼提供气象依据。2012年获批常德市重点文保单位,现存于龙凤居东侧。

兰江秀水:屈原笔下的文化地标

澧水东南段因“沅有芷兮澧有兰”得名兰江。明代袁小修《澧游记》误寻山谷兰花,实为泽兰(紫茎红叶的湿地植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佐证:“澧兰即泽兰,药性温通”。现兰江桥取代古渡口,见证1970年代末填河筑路的变迁。

东府堰:吕仙显圣的国保堰塘

1600㎡八边形堰塘,2013年升格全国重点文保。两大核心价值:

吕洞宾题诗桥:宋代太守乔逊在此遇仙,获赠“剑挂南宫月角头”诗稿

碑刻基因库:1969年维修时汇集文庙等数十处古碑,现存14座桥墩含4座亭基

清志载池中“神鳢游动波纹如绣”,今演化为鲤鱼跃龙门的学子祈福地。

清风岭:消失的古城制高点

清代北门内天然高地,盛夏登临可享“衣襟披拂,暑气全消”的穿堂风。康熙志载其形似山岭,1980年代地图仍标注于解放北路东侧。与古城墙清风门(原松滋门)形成“岭门呼应”,命名暗含《诗经》“穆如清风”的吏治理想。随城市扩建,1990年代彻底平毁。

洗墨池:范仲淹的苦读印记

励志密码

北宋范仲淹少时画粥充饥,在此洗笔染黑池水,“池中水石草虫尽为墨色”成内八景。南宋1226年始建溪东书院纪念,1902年改制澧州官立中学堂(今澧县一中)。

现存景观

池岸垂柳、九曲石桥、聚贤岛(立车胤/范仲淹/陶澍雕像)构成园林体系。2004年复建“后乐亭”,呼应“先忧后乐”精神。

澧州古城墙:明代军事工程标本

建筑参数

现存2000米东南段,条石青砖结构【基脚铁水浇铸】。原设六门五楼,清代增修至1142个垛口、12座炮台。

防御体系

西北掘壕沟,东南借澧水为天堑,城门配吊桥。今文保段集中于东起敌柺楼、西至澧县一中区间。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