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
关中八惠:八大灌渠润泽三秦大地
2025-07-18人已围观
关中八惠:八大灌渠润泽三秦大地
1、洛惠渠
作为关中八惠的核心工程之一,洛惠渠系统性地覆盖了陕西省两大关键流域:北洛河流域与伊洛河流域。前者依托渭河最长支流北洛河,显著改善陕北农业灌溉条件;后者则位于商洛市洛南县,成为洛河上游首条人工灌溉渠。工程始于1933年,穿越铁镰山的5号隧洞施工尤为艰巨,直至1950年方全线通水。建成后灌溉面积突破50万亩,并创新采用“井渠法”技术,传承自汉代龙首渠的千年智慧。李仪祉曾致信杨虎城力推此工程,65名建设者为此献出生命,其中“平之洞”即为纪念殉职工程师张平之而命名。
2、梅惠渠
梅惠渠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六年(1667),由眉县县令梅遇主持初建,原名“梅公渠”。1935年启动现代化改造,1939年渠首竣工,次年完成干渠3条、支渠12条,总长超140公里,灌溉面积扩至8.4万亩并更名“梅惠渠”。相较于传统土渠,其石砌堰坝显著提升输水效率。1984年起由陕西省石头河水库灌溉管理处统一管理,持续发挥灌溉效益。
3、黑惠渠
李仪祉主持设计的黑惠渠于1938年动工,1942年投运。该工程以秦岭黑河为水源,向北汇入渭河,覆盖周至县南部8万亩农田。其拦河坝与分水闸设计借鉴泾惠渠经验,成为秦岭北麓坡地灌溉的典范。至今仍维持着约8万亩的实际灌溉面积,是当地农业稳产的关键保障。
4、沣惠渠
1942至1947年建设的沣惠渠,初期灌溉面积仅约3万亩。经系统性改造,现已转型为融合生态休闲与智慧灌溉的多功能廊道,2020年正式开放。这一创新模式将水利工程与城市生态结合,相较于单一农业功能,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5、泔惠渠
泔惠渠始建于1943年,次年竣工,通过引泾河支流泔水灌溉乾县农田2.5万亩。乾县泔惠渠管理处专职负责水资源调度与设施维护,采用“流量包段、水量包干”管理模式,确保灌区高效运行。这一机制使小型灌区维持着90%以上的设施完好率。
6、涝惠渠
1943年开工、1947年建成的涝惠渠,设计灌溉10万亩,1948年仅实现9600亩。经续建扩容,1950年代灌溉面积达4万余亩。现为鄠邑区核心灌渠,曾引发多单位争用水权。其梯级分水闸设计科学分配水资源,有效缓解了灌区上下游矛盾。
7、泾惠渠
中国首座现代灌溉工程泾惠渠于1930年开建,1932年通水,1934年全面完工。工程创新采用混凝土拦河坝(长68米)与分级节制闸,灌溉面积达64万亩,直接缓解了陕西大饥荒危机。1950年后经扩建,灌溉能力提升至146.5万亩。杨虎城盛赞其“洛渭继起,八惠待兴”,并亲题《泾惠渠颂》。
8、渭惠渠
渭惠渠1935年动工,1937年底贯通,自眉县魏家堡引渭水,干渠绵延110公里,覆盖四市八县70余万亩农田。其渠首“亚洲第一坝”(滚水坝长431米)开创国内钢筋混凝土渡槽先河,曲里渡槽更入选工程教科书。2023年“渭惠渠渠首”获评陕西省水利遗产,杨虎城曾以“清渭汤汤,嘉惠无疆”赞誉其功绩。
名人事迹与数据亮点
李仪祉:留学德国的水利泰斗,规划八惠体系。积劳成疾逝于1938年,临终仍牵挂渭惠渠抢修,被民众尊为“活龙王”。
杨虎城:鼎力支持工程建设,拨付专款50万银元,促成泾惠渠率先建成。
综合效益:八惠总灌溉面积163.5万亩,较民国前期关中灌区规模增长近800倍,使陕西粮食年增产40万石,棉花365万斤。
上一篇:中国三大旅游胜地深度解析:武汉东西湖、江岸与滕州微山湖必游指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