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

中国沿海赶海胜地全攻略:从惠州到海南的拾贝天堂

2025-07-19人已围观

中国沿海赶海胜地全攻略:从惠州到海南的拾贝天堂

退潮后的滩涂上,渔民弯腰拾贝的动作娴熟得像在翻阅一本海洋的族谱,礁石缝里藏着青蟹,沙洞里潜伏着蛏子,孩子们的笑声和海浪声混在一起。

每当潮水退去,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便向人们敞开怀抱,露出隐藏的海洋宝藏。从惠州的双月湾到海南的蜈支洲岛,从珠海的东澳岛到江苏的条子泥,赶海这项古老活动已成为现代人亲近海洋的自然课堂。

赤脚踩在细软的沙滩上,手持小铲和铁耙,眼观六路寻找沙洞、小孔和礁石缝隙——这些不起眼的迹象往往暗示着下方隐藏的美味。赶海不仅是收获海鲜的过程,更是与大自然互动的独特体验。

01 惠州赶海:岭南渔村的拾贝天堂

惠州海域散布着众多赶海宝地,其中双月湾以“两湾半月”的奇观独占鳌头。这里的沙滩基本保持未开发状态,洁白的沙滩与碧蓝海水构成动静交融的渔港风光。退潮后,游客常能捡到色彩斑斓的贝壳,而附近的小星山岛海域能见度达10米以上,是浮潜观赏热带鱼和海胆的绝佳地点。

盐洲岛的黑排角堪称摄影与赶海的双重天堂,黑色礁石在退潮后形成独特的“天镜”景观。这片海域盛产青口、海胆和面包蟹,但需特别注意,这里的海浪较大,赶海时务必做好安全防护。

赤砂滨海公园虽面积不大,却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在这里,游客能轻松捕获螃蟹、贝壳、蛤蜊,甚至小虾小鱼和附着在石头上的生蚝。公园内平坦的地势和开阔的场地特别适合家庭亲子活动。

小桂村这个半渔半农村落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地形地貌,大退潮时礁石区会露出大量青口和螃蟹。不过需注意,这里的礁石地形对儿童存在刮伤风险,不太适合亲子赶海。

范和港古渔村则保留着浓厚的渔村文化传统,当地妇女擅长使用传统工具“泥溜”——一种浅底木盆,盘腿坐在盆里滑行采蚬,动作轻盈如水上漂。村中200年历史的天后宫见证着渔民世代相传的赶海智慧。

02 珠海赶海:百岛之城的海洋盛宴

作为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珠海拥有长达604公里的海岸线和147个岛屿,形成了丰富的赶海资源。其中东澳岛被誉为“钻石沙滩”,水质清澈见底,在天气良好时能见度极高,可清晰观赏海底世界。岛上的隐秘沙滩众多,特别适合浮潜和海钓相结合的赶海体验。

外伶仃岛保持着原始纯净的生态环境,游客稀少而海景绝美。潮水退去后,海滩上遍布小螃蟹和大小不一的生蚝,礁石缝隙中常有将军帽和狗爪螺藏身。岛上宁静的海滩环境让赶海体验更添一份远离尘嚣的惬意。

横石基沙滩作为珠海唯一可西向观赏日落的海滩,在夕阳映照下呈现出浪漫景象。这片天然赶海滩涂还隐藏着神秘的自然奇观——夜晚有机会目睹由发光浮游生物形成的“蓝眼泪”现象。沙滩全天免费开放,但需注意19:30后禁止下海的安全规定。

金沙滩作为珠海最大的沙滩景区,每年夏季都会举办多场赶海寻宝活动。沙质细软、海水清澈的环境特别适合亲子游玩,景区还配套有沙滩音乐会、露营和烧烤等丰富活动。完善的设施包括付费冲凉房、免费冲脚区和卫生间,停车费为小车5元/小时,上限30元/天。

桂山岛精心打造了海边徒步路线,从一号堤灯塔经西海岸观景廊至桂山舰纪念公园,沿途可远眺港珠澳大桥壮景。这里的卡丁车基地让游客在赶海之余体验速度与激情的完美结合,海风吹散烦恼,留下纯粹的快乐与自由。

03 海南赶海:热带海域的寻宝之旅

海南岛作为中国最大的热带岛屿,拥有众多黄金赶海地点。其中蜈支洲岛以“中国的马尔代夫”著称,海水清澈见底,海底生物种类繁多。退潮时,游客能在这里捡到海星、海螺、海参等海洋生物,同时还可欣赏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景观。

亚龙湾作为海南著名旅游胜地,提供宽广细腻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这里是赶海初学者的理想起点,退潮后容易捡拾到海星、海螺和贝壳等海洋生物。景区还提供潜水、冲浪等丰富的水上活动,让赶海体验更加多元化。

清水湾凭借广阔的海滩和丰富的海鲜资源,成为赶海爱好者的天堂。每当潮水退去,大片的礁石滩显露出来,上面布满了各种贝类、螃蟹和小鱼。相较于其他开发成熟的海滩,这里更能体验到原始纯粹的赶海乐趣。

东郊椰林将热带风情与赶海活动完美融合,沙滩与椰林相映成趣。除了捡拾海螺、海星和贝壳等常规活动,这里还提供潜水、冲浪等特色海洋体验。文昌作为航天发射基地所在地,为赶海之旅增添了独特的科技与自然交融的魅力。

海南赶海的最佳时段为每年4月至10月,这段时间海水温度适宜,海洋生物丰富。特别选择在农历初一、十五后的两天内,潮水退得最远,赶海收获最为丰硕。安全方面需注意不要单独行动,随时留意潮汐变化,避免被困海滩。

04 赶海实用技巧:潮汐与工具全攻略

成功的赶海体验离不开对潮汐规律的掌握。最低潮前后一小时是黄金时段,此时海水退得最远,滩涂和礁石暴露面积最大,被困的海鲜也最多。建议提前通过中国海洋信息网查询当地潮汐表,科学安排赶海时间。

专业工具能让赶海事半功倍。基础装备包括:水桶、铲子、小网兜、盐瓶、雨鞋和防晒装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瓶的妙用——发现沙滩上的小孔后撒入食盐,蛏子会自动钻出沙面,这种捕捉方法高效而有趣。

礁石区探索需要特别注意安全。紫色海藻丛下常隐藏着猫眼螺,潮湿沙地上的小孔往往预示着竹蛏的存在。农历初一十五的大潮期间,海鲜最为肥美,有经验的渔民常使用特制的“蛤耙”,其木柄被海水打磨得发亮,耙齿间距刚好能筛出花甲。

沙蟹捕捉考验眼疾手快。退潮后海滩上出现的圆形小洞是海蟹藏身的信号,追沙贝更需敏捷身手——潮水冲上来会把埋在浅沙的花甲推出,必须迅速按住,否则它会立即钻进沙里。当地人形象地将此比作“月夜提灯挖沙虫,一铲三寸金”。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赶海的前提。每次赶海活动后应带走所有垃圾,保护脆弱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同时遵守当地渔业规定,不捕捉保护物种和过小的海产,让赶海文化得以世代传承。

夕阳西下,赶海的人们提着装满海鲜的水桶踏上归途。霞涌海滩边的阿婆支起铁锅,将刚挖到的沙白与姜丝同煮,鲜味飘出百米远;双月湾的渔民在虎头山下用煤油灯照明,现烤现卖刚捕获的辣螺和将军帽,蘸着金桔油吃,咸鲜中透着一丝酸甜。

赶海的乐趣不仅在于收获,更在于与大海亲密接触的过程。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