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

青海世界遗产名录:可可西里荒野与多元文化的自然珍宝

2025-07-26人已围观

青海世界遗产名录:可可西里荒野与多元文化的自然珍宝

世界屋脊东北角,一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荒野,保存着地球最完整的冻土景观和藏羚羊迁徙路线,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青海省坐落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这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土地仅拥有一项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可可西里经审议全票通过,正式成为中国第51项世界遗产。

可可西里总面积达600万公顷,其中遗产区370万公顷,缓冲区230万公顷,是亚洲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其符合两条突出标准:无与伦比的自然现象与美学价值(标准Ⅶ)以及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标准Ⅹ)。

01 荒野价值的全球认可

可可西里的申遗之路始于2014年底。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下,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高效组织了大量专家实地调研,按国际标准编写申报材料并设计管理计划。

2017年7月7日,当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可可西里的列入决定时,青藏高原拥有了第一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也以12项自然遗产与澳大利亚、美国并列全球首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报告高度评价:“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几乎没有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极端的气候条件和它的难以接近性,共同保护着这个最后的庇护所”。

02 地质与生态的完美融合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角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区域内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密集的湖泊群,以及多样化的湖泊盆地和高海拔内湖湖泊地形。

冻土面积占保护区90%以上,这些冰川和冻土构成了巨大的固体水库,成为长江源北部的重要集水区,被誉为青藏高原的“肾”和“肺”。

令人赞叹不已的,正是这片荒野的超凡美景——无遮无挡的草原、高耸的雪山和成千上万的湖泊共同构成了超出人类想象力的高原生态系统。

03 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

严酷环境中孕育着独特的生命力量。可可西里是大量高原特有动植物的重要庇护所,区域内已发现的高等植物中,超过三分之一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

靠这些植物生存的食草哺乳动物同样高度特有化:

藏羚羊种群的主要产犊地,保存着从三江源到可可西里完整的迁徙路线

藏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

狼和棕熊等顶级捕食者维持着生态平衡

这里保护着2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多种高原植物,其中垫状植物种类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生态系统完整度之高,使其成为研究高寒生态系统的天然实验室。

04 守护者的奉献与传承

可可西里的保护史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史诗。上世纪90年代,藏羚羊数量因盗猎曾锐减至不足2万只。1992年,时任玉树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毅然带领队伍,12次进入可可西里腹地开展反盗猎行动。

“可可西里不是‘无人区’而是‘无法区’”,索南达杰生前对同事这样感叹。1994年1月18日,他在押送盗猎分子途中遭袭击牺牲,成为中国首位为保护野生动物献出生命的政府官员。

他的牺牲唤醒了全国对可可西里的关注。1997年,环保人士杨欣创建了索南达杰保护站,搭建起可可西里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巡山队员们常年忍受缺氧、严寒和孤独,一位老队员曾坦言:“我无数次想过这个画面,有一天牵着女儿的手,看着一群群藏羚羊奔驰而过,我会骄傲地告诉她,这就是老爸的工作”。

05 旅游与保护的平衡之道

可可西里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申遗成功后,如何平衡保护与展示成为新课题。2020年9月起,青海严格限制旅游活动,禁止一切未经批准的穿越行为。2024年5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处再次强化管控,明确禁止旅游、探险、穿越等活动。

保护成效显而易见。如今,藏羚羊种群数量已恢复至7万多只,较1997年增长超过250%。青藏公路旁常可见到藏羚羊悠闲踱步的身影,但巡护队员始终坚持“爱而不扰”的原则——他们救助幼羚却不亲密接触,只为保持野生动物的自然野性。

高科技手段正提升保护效率。通过光学遥感探测、卫星和无人机监测,结合青海与西藏、新疆的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可可西里构建起系统性保护网络。青藏公路专门设计的野生动物通道,配合巡护队员的交通管制,保障了藏羚羊的安全迁徙。

06 青海的其他遗产资源

除可可西里外,青海还拥有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作为跨省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青海湖作为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2017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面积达4626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360公里。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它被誉为“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是青海湖裸鲤和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

截至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85万吨,普氏原羚数量增至2800余只,湿地栖息水鸟数量达57.1万只,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集中的繁殖地。

可可西里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如今依旧在海拔4500米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坚守。每天清晨,他们用望远镜监测藏羚羊群动向,记录冰川变化数据,检查红外相机捕捉的野生动物影像。

每年5月,数万只雌性藏羚羊迁徙300公里至可可西里太阳湖、卓乃湖等地产仔的壮观场景,成为这片荒野最动人的生命诗篇。

青海湖畔,生态管护员每天骑行数十公里,监测普氏原羚种群,记录水鸟数量变化,守护着这颗高原明珠的生态平衡。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