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
西安鼓乐:千年唐音穿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2025-08-05人已围观
西安鼓乐:千年唐音穿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穿越千年的盛唐遗音,在古城西安的街巷庙宇间依然铿锵回响。
西安鼓乐简介
西安鼓乐,亦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是流传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吹乐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曲目、谱式、结构及演奏形式,是中国境内现存最系统化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活态遗存,它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古长安地区的寺庙道观庙会及民间乐社,构成了西安鼓乐传承的生态土壤,其乐曲结构与唐代燕乐一脉相承,乐谱更与唐宋燕乐半字谱存在直接承继关系。
一、历史溯源:从宫廷雅乐到民间之声
西安鼓乐的艺术基因可追溯至唐代宫廷燕乐。安史之乱期间,宫廷乐师流散民间,将燕乐技艺带入市井与宗教场所,逐步融合地方音乐元素。现存证据表明:
乐谱实证:清代乾隆二十八年手抄谱的谱字,与宋代姜夔自度曲谱高度一致,印证其千年传承脉络;
结构关联:曲体形式与唐大曲高度相似,部分音符甚至与敦煌莫高窟唐乐谱完全相同;
发展脉络:形成于唐,兴起于宋,鼎盛于明清。20世纪20-30年代迎来民间传播高峰,西安城乡鼓乐社曾达数十家,终南山鼓乐盛会昼夜笙管不绝。
二、艺术特征:活态保存的唐宋音乐密码
(一)记谱与曲牌体系
千年谱式:沿用唐宋俗字谱(半字谱),现存明代手抄本及七十余册古谱,最早可见康熙二十八年《鼓段、赚、小曲本具全》;
曲牌宝库:保留唐、宋、元、明、清历代曲牌千余首,涵盖《套词》《南词》《曲破》等四百余套大型套曲,以及《鼓段》《耍曲》等五百余首小型乐曲,堪称中国音乐史的“有声档案”。
(二)演奏形式与流派分野
形式场景乐器配置风格特征坐乐室内/庙会笛笙管+坐鼓/战鼓等打击乐结构复杂,庄重典雅行乐行进/节庆高把鼓/单面鼓+彩旗仪仗节奏明快,活泼悠扬
三大流派:
僧派(市民与僧人传承):音调高亢热烈
道派(城隍庙道士传承):风格平和幽雅
俗派(农民融合民间音乐):浑厚高扬
(三)音乐本体特征
音阶调式:采用七声音阶,以六调、尺调、上调、五调为核心调式;
乐器组合:竹笛为主奏,辅以笙、管及坐鼓、云锣等二十余种打击乐器,形成“金石之音”;
文化融合:曲目内容融合诗词、宗教仪式与民俗活动,每年夏秋庙会成为重要展演场景。
三、保护与传承:世界非遗的当代新生
(一)文化价值与国际认可
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价值核心在于:
破解音乐史谜题:复杂曲体与旋法为研究古代音乐提供实证;
保存活态基因库:千年未断的演奏形式与乐器形制成为东方音乐演化标本。
(二)传承现状与创新实践
严峻挑战:
仅存13个民间乐社、200余名乐手,研究专家不足10人;
千首古曲中仅近两百首被译出,各社能演奏曲目不足15首。
突破性举措:
教育传承:周至县艺术技术学校设立传习基地(2011年),提供免费教育培养新生代;
学术研究: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系统性开展乐谱整理,出版《鼓段、赚、小曲本具全》等研究成果;
创新表达:
西安外事鼓乐团创排《大唐雅韵·钟鸣鼓乐》,融合编钟、古琴等古典乐器,全球巡演400余场;
大唐芙蓉园实景演出结合唐代服饰与灯光舞美,打造沉浸式体验。
代表性传承人:
何忠信(国家级传承人):僧派技艺守护者
田中禾、顾景昭:道派演奏技法传承人
赵庚辰:俗派音乐活态传承的关键人物
当编钟奏响《春江花月夜》,战鼓雷鸣《秦王破阵乐》,盛唐气象穿越时空扑面而来。这抹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重焕生机。
上一篇:河北12大5A景区全攻略:皇家园林、长城雄关与红色圣地的完美融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