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
甘肃花儿:西北高原上的天籁之音
2025-08-06人已围观
甘肃花儿:西北高原上的天籁之音
甘肃花儿简介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山歌,亦称“少年”,距今至少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内容涵盖生活、爱情、时政与劳动场景,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直白,曲调高亢悠长,兼具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特色。这种民歌深受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等多民族喜爱,成为西北地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大西北之魂”与“活着的《诗经》”。2006年,花儿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甘肃花儿分类
根据发源地及艺术特征,花儿可分为三大体系:
河州花儿(河湟花儿)
发源于甘肃临夏(古称河州),辐射青海、宁夏等地。其结构工整,以四句式为主,前两句比兴、后两句抒情,韵脚严谨。代表性曲令达230余种,常用70余种,如《白牡丹令》以牡丹象征纯洁与热烈。临夏方言融合藏语词汇,形成独特汉语格律系统。
洮岷花儿
核心流传于甘肃岷县、临潭等地,为甘肃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岷县被授予“中国花儿之乡”,其曲调分南北两路:南路“阿欧怜儿”高亢硬朗,北路“两怜儿”婉转细腻。歌词以七言押韵为主,如“圈里羊羔跳城墙,把你好比小茴香”,善用即兴比兴。
六盘山花儿
主要分布于宁夏西海固地区,题材侧重历史叙事与日常生活,如《九曲黄河我的家》。
二、甘肃花儿现状
尽管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花儿的传承仍面临挑战:
传承群体断层:甘肃省级“花儿歌手”共41人(如董明巧、刘尕文),多生于60-70年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通过田间劳作习得技艺。相较之下,80后、90后青年因受教育普及与流行文化冲击,对花儿兴趣显著减弱。
生存空间萎缩:传统“花儿把式”需长期在山野环境中即兴创作,但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传承生态瓦解。为突破困境,岷县等地推动创新融合:例如音乐人徐卓将摇滚乐与花儿结合,创作《不唱花儿心不甘》;传承人刘尕文通过短视频直播扩大传播;中小学教材《岷县花儿》纳入课程,非遗传承人定期进校园教学。
三、甘肃花儿历史
早期记录:
1925年,《歌谣周刊》刊登地质学家袁复礼整理的30首“花儿”歌词,首次向全国推介这一艺术形式。
曲谱开创:
1943年,音乐家王云阶在青海记录撒拉族歌手哈图玛演唱的《山丹花》,发表首份花儿曲谱,填补了《诗经》“有词无曲”的遗憾。
研究奠基:
张亚雄1942年出版《花儿集》,收录600余首精选歌词(含抗日主题12首),被学界誉为“现代花儿研究的第一块碑石”。该书历经三次修订,1986年由中国文联再版,成为经典学术文献。
四、甘肃花儿艺术特点
音乐与结构
曲调高亢悠长,善用衬词(如“啊欧”“哟哟”)增强韵律。河湟花儿以四句式为主,洮岷花儿则发展出“折断腰式”六句结构,形成建筑式稳定感。
文学手法
以赋、比、兴为核心,自然意象丰富(如牡丹、鸽子、云彩)。按内容分为三类:
情歌:占比最高,如“摘不到手里是枉然”抒发爱而不得的惆怅;
生活歌:反映劳动场景,如“当归放在第一位,包装成袋摆上柜”描绘药农生活;
本子花:叙事长诗,如以《杨家将》《西游记》典故起兴的历史故事。
演唱形式
即兴创作是灵魂,独唱、对唱、多人帮腔并存。传统依托“花儿会”(如岷县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近年衍生舞台剧、电子乐伴奏等新形式。
五、申遗成功的关键转折
2008年前,联合国规定各国每年仅可申报一项非遗。经中国等国推动,2009年取消名额限制,花儿得以与篆刻、雕版印刷等22项中国遗产同期入选人类非遗名录。这一突破性政策调整,为多民族共创的花儿提供了国际认可通道,凸显其“文化交融”的普世价值。
注:本文数据与人物事迹均来自政府文献及学术研究,严格遵循非遗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