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

中国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解析:跨越千年的治水智慧

2025-07-31人已围观

中国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解析:跨越千年的治水智慧

从都江堰的无坝引水到坎儿井的地下暗渠,这些仍在使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展现了中华农耕文明“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在四川成都平原西部,一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运转。都江堰以无坝引水为特征,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的巧妙配合,自动调节水量,成功解决了防洪与灌溉的双重需求。

这项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在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今年9月,我国新增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38项,成为全球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01. 都江堰:千年无坝引水的奇迹

都江堰景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其修建始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基础上组织建造。

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分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则控制进水流量。正是这样的设计,使得都江堰能够自动调节水量。

两千多年来,这项工程持续发挥着防洪灌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是全球现存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于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公园路

02. 紫鹊界梯田:南方山地农业生态典范

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中国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农耕文明结晶。

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形态各异,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其独特之处在于天然自流灌溉系统——森林、民居、梯田、水系交错组成完整的南方山地农业生态系统。

紫鹊界梯田的海拔之高、分布之广、气势之雄,在南方梯田中极为罕见。它不仅是农业灌溉的杰作,更是古梅山地域标志性的文化景观。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

03. 上堡梯田:客家农耕文明的立体画卷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崇义县西北部山区,面积约5.1万亩,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最大的客家梯田”。作为国内三大梯田奇观之一,2022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梯田依托上堡乡农田水利灌区而建,最高处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在耕作期,泉水自山顶向山下逐层灌溉;收获期,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形成壮丽景观。

上堡梯田起源于先秦,兴起于秦汉,成熟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它既包含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也具备良好的生态保护系统,是客家农耕文明的活态见证。

地址:江西赣州市崇义县西部上堡乡

04. 灵渠:跨越水系的古代航运工程

兴安灵渠景区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古称湘桂运河,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它是沟通长江水系(湘江)和珠江水系(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部分组成。这些工程互相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运河系统。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重修灵渠,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灵渠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8年,它与都江堰一同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

05. 郑国渠:天下第一渠的沧桑变迁

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咸阳城北40公里处泾阳县,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作为战国时期秦国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它被誉为“天下第一渠”。

现在的郑国渠景区分为泾河地质公园区、泾河峡谷观光游览区等五大区域。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集历史人文、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郑国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其工程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堪称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岳家坡西北部

06. 它山堰:唐代砌石水利的巅峰之作

它山堰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为唐太和七年(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是中国现存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全长113.7米。其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具有阻咸、灌溉、泄洪等综合功能。

2015年,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代表了唐代大型砌石结构水利工程建设的最高成就。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王元暐路

07. 西藏萨迦:世界屋脊上的灌溉智慧

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日喀则市萨迦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1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系统始建于宋末元初,为充分有效利用水源,萨迦人在冲曲河沿线建立蓄水灌溉系统。该系统在萨迦寺北面分成三道支流,由一座三门水闸控制,通向三座蓄水池。

据不完全统计,萨迦灌区仍有400多个蓄水池在发挥作用,灌溉着河谷平原约10万亩的青稞产区,支撑着高原农业生产。

地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

08. 木兰陂:拒咸蓄淡的滨海水利杰作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作为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它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水利效用。

木兰陂是兼具挡潮、蓄淡、灌溉、排涝等功能的系统工程。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历经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

木兰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木兰春涨”景观,白浪滔滔,已成为莆田的标志性景观。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

09. 湖州溇港:太湖岸边的水利活化石

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北部,面积76平方公里。太湖溇港是2000多年来环湖地区滩涂开发形成的特色灌溉排水工程,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风景区打造了水乡民俗风情运动区、古村落文化体验区等四大功能区。遗产要素包括太湖堤防工程、溇港横塘体系、溇港圩田体系及相关古村落、古牌坊等。

太湖溇港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完整保存的特色灌溉工程型式,展现了古人巧妙利用河湖水系的智慧。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10. 通济堰:千年堰坝的持续滋润

丽水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它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通济堰为拱形拦水坝,首创了拱坝形式,减轻了水流对堰坝的冲击。这一水利工程不仅为当地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还发挥着防洪、排涝等多重功能。

2001年,通济堰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堰至今仍在滋润着碧湖平原的万顷良田。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

11. 2024年新增遗产:中国灌溉智慧的新篇章

今年9月,我国新增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针对极度干旱和高蒸发量条件而建的地下水利工程,至少拥有600年以上历史。吐鲁番现存坎儿井1200余条,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灌溉近10万亩农田。

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项目。徽州区现存古堨坝500余座(500年以上5座),婺源县现存百年以上石堨1181座。这些砌石引水堰坝与古村落景观完美融合。

陕西汉阴凤堰梯田——灌区约5.2万亩,形成“田、渠、塘、溪”灌溉体系。先民在悬崖绝壁开凿堰坪渠、飞天堰等引水工程,解决了区域降雨不足的问题。

重庆秀山巨丰堰——始建于清代,灌溉范围超1.6万亩。其“立体化”灌溉体系实现渠—河立交、渠—渠立交、渠—路立交,保障了丘陵山区“高水高灌、低水低灌”。

12. 中国灌溉工程遗产体系: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宝藏

截至目前,中国拥有的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所有灌溉工程类型:

从宁夏引黄古灌区(2017年入选)这一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灌区之一,到内蒙古河套灌区(2019年入选)这一引黄河水灌溉的典范;

从福建黄鞠灌溉工程(2017年入选)这一东南地区宗族灌溉代表,到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2023年入选)这一古代砌石结构典范。

宁夏古灌区作为“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典范”,在悠久的水利建设史上,有过刁雍这样的人物:他明敏多智而又性格宽柔,位高权重而又恬静寡欲,是虔诚的佛教徒,活了九十五岁。

这些灌溉工程遗产凝聚古人智慧,见证历史变迁,是“流动的历史”。它们所承载的治水哲学已成为中华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传统哲学观的象征。

如今,站在坎儿井的竖井旁,依然能听到地下暗渠的潺潺水声;行走在凤堰梯田的田埂上,仍能看到山泉顺着三百年前开凿的堰渠流淌。这些古老工程承载的不仅是水流,更是中华文明“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随机图文